部落格

Blog

部落格
部落格分類

一、前處理的目的

電鍍前處理是電鍍品質的基礎工程,其主要目的是去除工件表面的油污、氧化層與雜質,使表面具備良好導電性與附著性,若是前處理沒做好,將直接導致電鍍層剝離、起泡、麻點、白霧、針孔等不良現象。  

二、前處理主要步驟

步驟 處理方式 主要目的 關鍵控制條件
1. 去油(脫脂) 化學脫脂 / 電解脫脂 去除切削油、手汗、蠟質等有機污染物 溫度50~70℃、時間1~5分、溶液pH值在9~13區間
2. 水洗 流動水或循環水沖洗 移除脫脂液殘留,防止交叉污染 水質清潔,定期更換
3. 酸洗(活化) 稀鹽酸、硫酸、硝酸等 去除氧化膜、銹斑、表面金屬鹽 酸濃度、時間嚴控,防止過蝕
4. 二次水洗 清除酸液殘留 防止主鍍液污染 即時沖洗,保持流動
5. 活化/除膜 鹽酸、氟化物或酸性溶液 最終除去微氧化層,使表面活性化 活化後應立即入槽電鍍
6. 預鍍層(Strike) 例如氰化銅打底、鎳打底 提升附著力與覆蓋性 電流密度與時間控制
 

三、不同材質的前處理流程

因鋅合金(Zn Alloy)俱有易腐蝕、表面活性高的特性,故處理需溫和控制。
1. 熱水除蠟(60~70℃)
2. 弱鹼性化學脫脂(pH 9~10)
3. 流水沖洗
4. 稀硝酸活化(1~3秒)
5. 銅打底(氰化銅或堿性銅)
6. 鎳、鉻、銅等主鍍層
 

四、常見缺陷與原因對照

缺陷現象 可能原因 改善措施
鍍層剝離 表面油污未清除、活化不良 檢查脫脂效果、延長酸洗時間
起泡 酸洗過度、基材腐蝕 降低酸濃度、縮短時間
麻點 水洗不良或污染 加強水洗、定期更換槽液
白霧 鹼性殘留、鍍液污染 增加中和步驟、改善循環
發黑 鋅合金被酸蝕 降低活化酸濃度、縮短時間
 

五、品質控制重點

1. 檢查每槽液的濃度、溫度、pH、污染程度
2. 工件懸掛時保持良好導電性與排氣性
3. 前處理後應立即電鍍,避免氧化回覆
4. 定期進行脫脂效率試驗(如水膜測試)